《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服饰了。因为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就自己喜欢的服饰特色发表观点,并且要指出在班级里更欣赏哪一位同学的穿衣风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更是能表现人的外在气质和美。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我非常喜欢唐朝和清朝的女装服饰,还有17、18世纪欧洲贵族服饰。首先,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朝代的文化都不同,欣赏美的标准也不同,所以从服饰上就可以看出很大的区别。唐朝的女装服饰,之所以我很喜欢,因为它并没有将女性的美遮蔽起来,而是尽情的将身体的姿态展现出来,恰到气氛的裸露,显出女性的雍容华贵和高尚的气质。而清朝的女装,就不得不提到旗袍。直到现代,我们依旧将旗袍视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饰,它几乎将女性曼妙的身姿展现得一览无余,斯毫不逊色于西方。如果让我说清为什么喜欢17、18世纪的欧洲贵族服饰,我也不能详尽的说明白,如同欧洲古堡建筑对我的吸引一样,他们的服饰将他们的身份、气质、教育程度很夸张的展现出来。犹如竞相开放的牡丹。服饰的发展为时已久,而在这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的服饰文化也相互融合,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出有何区别,这更证明了中西方在时代的演进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礼仪的面是非常大的,它融汇贯通于各个领域,几乎无时无刻我们需要用适当的利益处理不同的关系,事务等。现如今,中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在外国开设了很多分院,力求将孔子的思想传播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传统礼仪传播开来。而西方的礼仪文化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慢慢的渗入进中国。在我看来,西方的礼仪更多的被国人用在社交公共场合。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学习中国礼仪。举两个我认为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第一,中西方的婚礼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印象里最不同的就是颜色,红色,中国人民里最最喜庆的颜色,用到婚礼里,恰到好处。而西方,白色,象征纯洁、圣洁、无私的爱,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了很多选择的方式,中西合璧式得更是常见。第二,在对数字的禁忌方面,西方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中国认为4音同“死”不吉利。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也认为13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吉利,而会更多的选择别的数字。西方,也注意到中国人对4的禁忌,在很多饭店房牌号的处理上,将4纳入了禁忌数字。这是中西方不同的礼仪,但是现在却在逐步融合。这就可见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多么的重要!而王老师为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又是对我们有多大的及时和重要!
刚刚过完圣诞节,又是元旦,接着没两天就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这远远比只过中国的节日要有意思得多,这些众多的节日就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有京剧,西方有歌剧。中国有春节,西方有圣诞节。中国有各种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西方也有各种各样名贵的金银制品。往往人们最喜好的就是各个国家的民俗,也是民俗更容吸引并让人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以更积极的心态接受并了解西方的民俗。
在这充实的一学期里,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幸运的是,我拥有这本像百科全书一样的书籍。经过王老师上认真的讲解,和书中细致的归纳,我觉得我的知识水平不再停留在高中理解水平了,我学会了如何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一种文化内涵,也为我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我内心来讲,跨文化流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在未来,我们将更多的面对世界人民,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更多的外国友人、外国文化将来到中国。到那时,跨文化的交流将必不可少,而我们先别人一步学习,也会先别人向成功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