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乡愁》教学设计
朗读提示: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⑥第四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纵然抱着孝养母亲的心,却正如风中树叶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 www.xuehuiba.com
无情的风喻指了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呢?不难理解是祖国的不统一。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朗读提示: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师范读,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4教学板块三:诗歌欣赏。(5分钟)
师: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教师点评。
师:其一美在情感,“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其二美在意向撷取和提炼,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乡愁: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其三美在结构:即如《江河水》一样,旋律相对一致,音调有所不同。寓变化于统一。统一即是扣对均衡、匀称,变化是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
其四美在音乐之韵,正如《江河水》一样,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乡愁》的美,同是愁绪,李叔同的《送别》又别具情味,请跟随音乐,闭上眼,在吟唱中体悟意境之美和情韵之美。歌词附后。
5教学板块四:探究性学习。(10分钟)
师:(投影材料)对于愁,无数墨客骚人都有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可以来一番探究愁之韵。
师:略讲述含义。请同学们诵读,运用这样的句式:我记住了 句,意即 ,这句写出了愁的 。
举例:我记住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意即忧愁和终南山一样高,忧愁如连绵不断的山洞一样不能用手拿起,写出了忧愁的高和多。
①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群玉《雨夜呈长官》。
③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④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贺铸《木兰花》。
⑤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⑦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⑧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6小结:《乡愁》正如诗人所说:“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我们用春夏秋冬演绎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领悟了诗歌之美,并且做了一次关于“愁”的探究性专题练习,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同样的尝试,相信大有裨益!
[创意说明]
①用二胡曲《江河水》贯穿,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②朗读中区分重音和次重音。
③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来演绎作者不同的四段心理历程,春喻指少年,较多的是“昔我往也,杨柳依依”的情感。夏喻指青年,有点沧桑感,更多是相思。秋喻指中年,秋多是给人萧瑟悲凉之感,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哀。冬,岁之暮,喻指人生的暮年,悲怆中又含有一种希望。体现其“纵的历史感和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的现实感”。
④指导学生切己体察。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不能有深刻领悟。如果教师教学还停留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得到的还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感悟。为此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这四个意象,联系四季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切己体察,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实际内容,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
⑤关于“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倡的方法,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也有所裨益,并且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时开展“研究活动”。
附一:板书设计
乡 愁 光 中
一 朗读 节奏 语速 重音 语气
二 想景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悟情 依恋 爱恋 哀痛 统一
三 欣赏 情感美 意象美 结构美 音乐美
四 探究 各领风骚说忧愁
附二: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酤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九年级语文下:《乡愁》教学设计这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