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 正文

中国当代诗三首

[12-02 20:04:41]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480
概要:深化: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 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 www.xuehuiba.com 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
中国当代诗三首,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 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

www.xuehuiba.com

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 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4.总结: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四.形式特点

  象征:是诗歌重要的形式和特点。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五.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抽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当作当然和必然”。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是万古常新的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范畴“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寄生的小

www.xuehuiba.com

草,这就是反抗意识萌芽的契机。

  于是,恶梦出现了——一个适应传统的梦。那是心理上的阴影,像影子一样“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是的传统影响着每一个人,你适应它,就只能射出畏缩的目光;你坚持它,捍卫它,就成为“冰冷的墙”。

  梦中有真理。诗人说“我明白了”。她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克服恐惧心理。这样,非但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可能由冲破传统而改造传统,由脱离传统而丰富传统。

  新诗潮力求摆脱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内容上,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转化为意象化,趋向于理念和感知的变形。。其特点,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现富于“主体性”的人格形象。客观上,它确实表现出解放思想带来的心灵复苏,以及在新时期一代人的自觉。这种新的文艺风气,无疑是对传统的有力冲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荷塘月色
《中国当代诗三首》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