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辩论心理
[10-16 11:22:22]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辩论大赛 阅读:8102次
概要: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辩手某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从而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这些无疑都丰富了辩手的人格力量.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能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的人,其思想和看法易对人产生影响.对辩论赛来说,这种影响力越强,越有利于最终获胜.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既含有“理”,也含有“德”.“理”和“德”是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中华文化尤为重视.因此,以德服人是符合人类文化价值倾向的,尤其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倾向.在中华文化中,德具有至上的地位,中国人在追求人生的“三大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将立德置于首位.“德”是中华文化所崇尚的一个最高价值,所以,在申办奥运时,设在蒙特卡洛路易斯饭店里的北京奥申代表团展示室所悬挂的一条醒目对联是:“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其所表达的精神就是:以“德”服人.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下,辩论赛中以德服人就更具价值和意义:有“德”,就能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把握辩题,判明是非;有“德”,就能与观众在精神上获得共鸣,从而为比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德”,就能得到
闲话辩论心理,标签:辩论大赛,辩论赛视频,http://www.xuehuiba.com
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辩手某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从而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这些无疑都丰富了辩手的人格力量.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能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的人,其思想和看法易对人产生影响.对辩论赛来说,这种影响力越强,越有利于最终获胜.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既含有“理”,也含有“德”.“理”和“德”是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中华文化尤为重视.因此,以德服人是符合人类文化价值倾向的,尤其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倾向.在中华文化中,德具有至上的地位,中国人在追求人生的“三大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将立德置于首位.“德”是中华文化所崇尚的一个最高价值,所以,在申办奥运时,设在蒙特卡洛路易斯饭店里的北京奥申代表团展示室所悬挂的一条醒目对联是:“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其所表达的精神就是:以“德”服人.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下,辩论赛中以德服人就更具价值和意义:有“德”,就能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把握辩题,判明是非;有“德”,就能与观众在精神上获得共鸣,从而为比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德”,就能得到观众的同情、支持和认同,从而获得取胜的力量;有“德”,就会形成“真理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良好心境,从而在辩论中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以德服人,是人格力量的胜利.人格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 着,但它在辩论赛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
二 、论赛前的心理调节
从接到辩题到正式比赛,一般都有赛前准备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要精心思考立论,收集材料,组织论据外,还要充分做好赛前的心理调节.由于赛前准备都比较紧张,所以人们常常注意了前半部分的工作,而忽略了后半部分的工作,也就是说抓了“硬件”,忽略了“软件”,结果经常是后悔莫及.任何比赛都要注意赛前的心理调节,辩论赛更应该注意,因为辩论赛中由于紧张说错一句话而被对方抓住,就完全有可能导致整场比赛优势的丧失,陷入全面被动.因此,赛前的心理调节是准备辩论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自 己的体会,我认为赛前的心理调节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协调认知.现代认知心理学有一重要理论叫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协调一致,可事实上人们常处在认知不协调状态.认知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认知与事实认知的不协调.例如,假设有个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很高,可是在一次考试中,他却没有及格.这样一来,第一种认知即相信自己很聪明的信念便和
第二种认知即考试不及格的事实不一致.二是所持信念与所要接受的观点的不协调.心理学认为,人们不喜欢看或听,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与他们所坚持的信念或希望相反的东西,所以,一旦出现这种东西,人们的认知心理就陷于不协调.显然,后一种情况的认知不协调在辩论赛中经常会出现的.辩论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这样就经常会出现辩论的立场与自己所持信念不协调的情况.例如,本届辩论赛有一辩题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对于这一问题,现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普遍有这样的共识:即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抽签结果要求以“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为立场,那么认知的不协调也就随之产生,而与此立场相对的反方则可能没有这方面问题.本届辩论赛的另一个辩题,即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却使正反两方都陷入认知不协调.因为,现在世界各国都公认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而辩题却要求正方论证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要求反方论证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下,要按规定的立论辩赢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要积极做好认知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显然不是让立论服从自己的信念,相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向立论靠拢,并尽可能地将立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那怕是暂时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对辩题作全面、科学的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立论中完成.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摒弃自己原有的信念,相反,应积极地将自己的信念带进去,在分析和思考中努力找到立论与自己信念的契合点,这样就能很快地将原先不愿接受的立场转化为自己从心里认同的立场.显然,认知协调是一个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接受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俗话说:据理力争.如果心理上无法接受辩论所应据的“理”,那么不论怎么“争”都将是无力的.世上许多事都是知易行难.协调认知的重要性,理论上大家都清楚,但真要哪个人去实践就难了.本届大决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在准备辩题的正方时,我们队的队员从立论到逻辑推演都统一得比较快,因为,人性本善都是大家心之所向.可是到了准备辩题的反方时,大家的心就不那么统一和顺畅,总觉得有些解不开的疙瘩和理不清的思路.后来几经反复,不知费了多 少口舌,争了多少次,临走前才把基本观点一致起来,并为每个辩手所接受.正是因为大家最终都从心理上接受了人性本恶,但教化能使人抑恶扬善这一基本立论,所以大决赛中,每个队员都显得比较胸有成竹,对自己的立论和观点充满信心,相信它就是真理.这种精神和心理状态为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协调.辩论赛是由各方四人组队进行的,是一种团体性的比赛.在立场确定的情况下,四个辩手都应在同一立场上与对手作刀来剑往的较量.一旦哪个辩手游离了本方立场,整个队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这种辩论赛十分强调四个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要形成默契,四个队员就要心心相通;要能协同作战,形
成整体,就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使个体真正融入群体,使群体变成一体,在辩论场 上异口同声.
辩论要求每个辩手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可是整队的辩论比赛却要求每个队员之间要有良好的配合,因此,对于一个辩论队来说,不是不断的配合产生默契,而是相互的默契而产生配合.这种默契是通过四个队员之间深入的思想沟通,观点交流达成的;是对根据立场需要所确立的理论、事实、逻辑和价值的一致认同.这种
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辩手某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从而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这些无疑都丰富了辩手的人格力量.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能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的人,其思想和看法易对人产生影响.对辩论赛来说,这种影响力越强,越有利于最终获胜.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既含有“理”,也含有“德”.“理”和“德”是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中华文化尤为重视.因此,以德服人是符合人类文化价值倾向的,尤其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倾向.在中华文化中,德具有至上的地位,中国人在追求人生的“三大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将立德置于首位.“德”是中华文化所崇尚的一个最高价值,所以,在申办奥运时,设在蒙特卡洛路易斯饭店里的北京奥申代表团展示室所悬挂的一条醒目对联是:“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其所表达的精神就是:以“德”服人.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下,辩论赛中以德服人就更具价值和意义:有“德”,就能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把握辩题,判明是非;有“德”,就能与观众在精神上获得共鸣,从而为比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德”,就能得到观众的同情、支持和认同,从而获得取胜的力量;有“德”,就会形成“真理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良好心境,从而在辩论中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以德服人,是人格力量的胜利.人格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 着,但它在辩论赛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
二 、论赛前的心理调节
从接到辩题到正式比赛,一般都有赛前准备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要精心思考立论,收集材料,组织论据外,还要充分做好赛前的心理调节.由于赛前准备都比较紧张,所以人们常常注意了前半部分的工作,而忽略了后半部分的工作,也就是说抓了“硬件”,忽略了“软件”,结果经常是后悔莫及.任何比赛都要注意赛前的心理调节,辩论赛更应该注意,因为辩论赛中由于紧张说错一句话而被对方抓住,就完全有可能导致整场比赛优势的丧失,陷入全面被动.因此,赛前的心理调节是准备辩论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自 己的体会,我认为赛前的心理调节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协调认知.现代认知心理学有一重要理论叫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协调一致,可事实上人们常处在认知不协调状态.认知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认知与事实认知的不协调.例如,假设有个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很高,可是在一次考试中,他却没有及格.这样一来,第一种认知即相信自己很聪明的信念便和
第二种认知即考试不及格的事实不一致.二是所持信念与所要接受的观点的不协调.心理学认为,人们不喜欢看或听,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与他们所坚持的信念或希望相反的东西,所以,一旦出现这种东西,人们的认知心理就陷于不协调.显然,后一种情况的认知不协调在辩论赛中经常会出现的.辩论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这样就经常会出现辩论的立场与自己所持信念不协调的情况.例如,本届辩论赛有一辩题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对于这一问题,现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普遍有这样的共识:即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抽签结果要求以“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为立场,那么认知的不协调也就随之产生,而与此立场相对的反方则可能没有这方面问题.本届辩论赛的另一个辩题,即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却使正反两方都陷入认知不协调.因为,现在世界各国都公认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而辩题却要求正方论证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要求反方论证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下,要按规定的立论辩赢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要积极做好认知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显然不是让立论服从自己的信念,相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向立论靠拢,并尽可能地将立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那怕是暂时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对辩题作全面、科学的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立论中完成.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摒弃自己原有的信念,相反,应积极地将自己的信念带进去,在分析和思考中努力找到立论与自己信念的契合点,这样就能很快地将原先不愿接受的立场转化为自己从心里认同的立场.显然,认知协调是一个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接受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俗话说:据理力争.如果心理上无法接受辩论所应据的“理”,那么不论怎么“争”都将是无力的.世上许多事都是知易行难.协调认知的重要性,理论上大家都清楚,但真要哪个人去实践就难了.本届大决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在准备辩题的正方时,我们队的队员从立论到逻辑推演都统一得比较快,因为,人性本善都是大家心之所向.可是到了准备辩题的反方时,大家的心就不那么统一和顺畅,总觉得有些解不开的疙瘩和理不清的思路.后来几经反复,不知费了多 少口舌,争了多少次,临走前才把基本观点一致起来,并为每个辩手所接受.正是因为大家最终都从心理上接受了人性本恶,但教化能使人抑恶扬善这一基本立论,所以大决赛中,每个队员都显得比较胸有成竹,对自己的立论和观点充满信心,相信它就是真理.这种精神和心理状态为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协调.辩论赛是由各方四人组队进行的,是一种团体性的比赛.在立场确定的情况下,四个辩手都应在同一立场上与对手作刀来剑往的较量.一旦哪个辩手游离了本方立场,整个队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这种辩论赛十分强调四个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要形成默契,四个队员就要心心相通;要能协同作战,形
成整体,就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使个体真正融入群体,使群体变成一体,在辩论场 上异口同声.
辩论要求每个辩手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可是整队的辩论比赛却要求每个队员之间要有良好的配合,因此,对于一个辩论队来说,不是不断的配合产生默契,而是相互的默契而产生配合.这种默契是通过四个队员之间深入的思想沟通,观点交流达成的;是对根据立场需要所确立的理论、事实、逻辑和价值的一致认同.这种
[1] [2] [3] 下一页
Tag:辩论大赛,辩论大赛,辩论赛视频,演讲与口才培训 - 辩论口才 - 辩论大赛
上一篇:关于辩论起源的探讨
最新更新
- · 辩论赛场上的18个忌讳
- · 97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论词赏析
- · 辩论话题:青海高考文科状元是“高考移民”
- · 大学生打工利与弊
- ·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不可以两全
- · 闲话辩论心理
- · 关于辩论起源的探讨
- · 从学会讲道理开始
- · 辩论·人生
- · 成功的影视作品应/不应该拍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