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上)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
[08-08 18:10:5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辩论大赛 阅读:8871次
概要:反方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能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存在于哪一个阶段,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述的正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道德状况.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辩友对此也了如指掌吧?!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会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决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就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上)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标签:辩论大赛,辩论赛视频,http://www.xuehuiba.com
反方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能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存在于哪一个阶段,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述的正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道德状况.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辩友对此也了如指掌吧?!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会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决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就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能够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至今目的是“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和爪子来横攫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漠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的事实听而不闻,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正方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做任何答复,只是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深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对方的定义进行思考.首先,对方把我方所提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扩展到非常饥寒的境地,我们所讲的“饥寒”并不是对方所讲的那个“饥寒”.如果照对方那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就是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辩友举出新加坡的例子,那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实践的规范不叫道德.对方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比如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到瘟疫流行的地方去行善行医,大家都去称赞他;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去做,大家都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如果那就是道德的话,那么,今天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了,大家去索马里吧.所以,道德的起源必须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具有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怎么可能产生道德呢?大家抢还来不及.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具有,资源价值有,而且分配能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些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与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类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是只有在人类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所以谈道德必须以人类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前提之下,我看到街上行乞的孤寡,我会掏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收入全部给他.因为要考虑我的收入允许不允许我去做.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下面再考虑一个饥饿的情形.如果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他吃不饱,他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来剥夺他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一个人投票,赞成将对方三辩的财物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是大家公认的,这样就是对的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吴俊仲同学.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是怎样反驳的.时间三分钟.(掌声)
反方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今天,为什么我方观点与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啊!(掌声)下面,我从事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第一,在贫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谈道德.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这众多的志士仁人,用无愧之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之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笑)二次大战的时候,面对着法西斯
反方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能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存在于哪一个阶段,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述的正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道德状况.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辩友对此也了如指掌吧?!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会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决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就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能够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至今目的是“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和爪子来横攫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漠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的事实听而不闻,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正方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做任何答复,只是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深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对方的定义进行思考.首先,对方把我方所提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扩展到非常饥寒的境地,我们所讲的“饥寒”并不是对方所讲的那个“饥寒”.如果照对方那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就是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辩友举出新加坡的例子,那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实践的规范不叫道德.对方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比如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到瘟疫流行的地方去行善行医,大家都去称赞他;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去做,大家都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如果那就是道德的话,那么,今天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了,大家去索马里吧.所以,道德的起源必须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具有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怎么可能产生道德呢?大家抢还来不及.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具有,资源价值有,而且分配能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些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与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类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是只有在人类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所以谈道德必须以人类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前提之下,我看到街上行乞的孤寡,我会掏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收入全部给他.因为要考虑我的收入允许不允许我去做.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下面再考虑一个饥饿的情形.如果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他吃不饱,他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来剥夺他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一个人投票,赞成将对方三辩的财物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是大家公认的,这样就是对的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吴俊仲同学.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是怎样反驳的.时间三分钟.(掌声)
反方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今天,为什么我方观点与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啊!(掌声)下面,我从事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第一,在贫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谈道德.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这众多的志士仁人,用无愧之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之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笑)二次大战的时候,面对着法西斯
[1] [2] 下一页
Tag:辩论大赛,辩论大赛,辩论赛视频,演讲与口才培训 - 辩论口才 - 辩论大赛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