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培训频道礼仪培训婚庆礼仪中国传统结婚礼仪全攻略» 正文

中国传统结婚礼仪全攻略

[08-08 19:35:50]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婚庆礼仪   阅读:8760
概要: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中国传统结婚礼仪全攻略,标签:婚庆礼仪,婚礼礼仪,http://www.xuehuiba.com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
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Tag:婚庆礼仪婚庆礼仪,婚礼礼仪礼仪培训 - 婚庆礼仪
上一篇:给新娘的小贴士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