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小故事
依米小花的生长和蝉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知识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只有一次,美丽只有一次。
一次,便足矣!
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列列,一次的无悔人生```````
一次,仅一次,却需要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进取和力尽艰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耗尽一个人一世的光阴,毕生的精力!
人生的路途远比依米花的一生漫长,可是,在这段漫漫的求索的艰辛历程中,我们不一定会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匡鲜 《杂文报》)
【生死之门】
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生存着一种小鸟,叫莺鸟。莺鸟以一种叫蒺藜的草籽为食,但这种草籽浑身是锋利的硬刺,果肉被一层深深的内核包裹着,莺鸟要啄食到里面的果肉,可不是一件易事。它必须先把草籽顶在地上,又咬又拧,然后顶住岩石,上喙发力,下喙挤压,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壳弄掉,吃到果肉。许多啄不开草籽外壳的莺鸟被活活地饿死,只有少部分的莺鸟顽强地生存下来。
科学家对这种莺鸟做过研究,只有喙长达到11毫米的莺鸟,才能啄开草籽的外壳,求得生存;而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因无法啄开草籽而活活地饿死。
原来,莺鸟的生死之门,相隔仅仅是0.5毫米!
这使我想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成语,人生的命运和成败也是由细微差别决定的:一位考生,差0.5分,可能由此而落榜;一位运动员,差0.5秒,可能由此而与冠军无缘……
如果说,莺鸟的喙长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生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既然我们知道生死之门有时相隔仅仅0.5毫米,我们何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使我们的生存之“喙”长一点,再长一点。它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的一生啊!
(摘自2003年7月24日《羊城晚报》作者 黄小平)
【死亡暗示 】
非洲刚果有个黑人青年在朋友家作客,朋友准备了一只野鸡作为早餐。黑人青年的部落严禁吃野鸡,他就问朋友,早点是不是野鸡。朋友答,不是野鸡。黑人青年便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早餐。数年后,他们二人再次见面。那位朋友问他想不想吃野鸡,青年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巫师郑重警告过他绝不可以吃野鸡。朋友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告诉他那次早餐吃的正是野鸡。谁知青年立即全身发抖,不到24小时便死去。
关于暗示使人致死的原因,曾有人从生理上加以解释,认为极度恐惧与极度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相似,两者都会使肾上腺素增加,并且减少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由于血液供应减少时,红血球输送的氧也会相应地减少,毛细血管如果缺氧,血浆就会较容易地渗入血管周围的组织。倘使恐惧或愤怒状态延续过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会减少。这样会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血压降低会严重影响那些负责维持血流循环的器官的功能,于是血液流通量再减,进一步降低血压,任其发展下去便可致命。
(摘自《青年博览》2003年第5期作者 知识)
【兰德、丘吉尔和裴度】
生、老、病、死,是为“四苦”。生者都会老,会病,会死,连秦始皇斯大林也无法例外,所以苦也。
凡人没有秦皇汉武那样的条件去求不死药,通常只是希望慢一点老,少一点病,迟一点死。殊不知生物的生老病死,十之七八决定于种性遗传,十之二三才决定于生活方式,而最合理的生活方式便是顺其自然——勿倒行逆施以促其死,亦勿胡思乱想妄图长生。渊明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且不说希望过高失望更苦,就是早晨四五点钟起来到马路去白跑也是苦也。
我今年五月游美国红木(Redwood)国家公园,见那里一连好几十里参天蔽日的红杉,树龄至少在二千年以上,有的树干上凿了个大洞过汽车,仍然枝繁叶茂。而朝生暮死的蜉蝣,即使幼虫时全喂核糖核酸球蛋白,羽化后也绝对活不到第二天。
既然如此,既然老、病、死反正要来,何不像五七年六月八日读《人民日报》社论后那样,就在这里等着“工人说话”来问“这是为什么”好了;当然在等待期间,想吃还是吃,想玩还是玩,顺其自然,不亦可乎。杨绛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兰德(不知是不是AynRand)的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说得多么平静,多么旷达啊!此即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又如领导英国人民打赢了二战的丘吉尔,九十高龄时有人问他对死持什么态度,他答得更干脆:
酒店打烊我就走。
真是警句,无怪乎丘吉尔拿的诺贝尔奖是文学奖。唐人赵的《因话录》中,也有一节写裴度(裴晋公)的,谓度不信术数,不求服食,每语人曰:鸡猪鱼蒜,逢着便吃;
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时至则行”,这和丘吉尔、兰德的话,意思和情调岂不都一样;而裴度却要比他们早生一千多年,所以更加难得了。
裴度为中唐第一名臣,史书说其“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曾率师平定吴元济叛乱。曾国藩受命统帅四省时写信给弟弟道:“东南大局,须用如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乃可挽回,非一二战将所可了也。”足以说明裴度在曾国藩心中和历史上的地位。他和丘吉尔一样是打过大仗看透了生死的人,故深知生老病死喊来就来,惟一明智的态度只有“时至则行”。酒店要关门了,炉火要灭了,不行即不走也是不行的。所以还是顺其自然,“鸡猪鱼肉,逢着便吃”为好,这实在是最潇洒,最省事,也最少受苦的办法。裴度活了七十六岁,死时“神识清明”,不仅比秦始皇斯大林死得晚,也死得有尊严和舒服得多,这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了。
- · 汗牛充栋的成语典故
- ·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 · 容易用错成语379例_N部
- · 成语大全 爱莫能助
- · 中华成语千字文:二十三_百年树人篇
- · 成语典故:千钧一发
- · 成语典故:毛遂自荐
- · 出类拔萃的成语故事
- · 中华成语千字文:二十四_琴棋书画篇
- · 成语典故:芒刺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