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设计
这段描写还特别点明:“父亲”穿戴的是“黑布小帽”“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一连三个“布”,明白向读者宣示,有文化、有教养的“父亲”,在那样一个阶级压迫、集团倾轧的社会里,生计是何等艰难!失业的阴影终生罩在他那低垂苦撑的头上,好不容易谋到的差使,很快又“交卸”了,加之儿子远行求学,家中横遭丧妣灾祸,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律的“布质”的粗劣的小帽、马褂、棉袍,不啻是在这一类知识分子、小公务员身上写下的一个变体的“穷”字,无言道出了他们在那个动荡社会中的寒酸、潦倒、清苦,与封建官僚、地主豪绅的绫罗绸缎形成强烈的反差。
服饰“让你在都市生活的繁杂、迷茫、慌乱中,找到一块栖息地。”(素素《服饰文化》)这种布质的服饰,正是“父亲”,也是那个时代众多文化人、公务员在困窘中的一块无可奈何的“栖息地”,是那个社会里底层文化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残酷的而又合乎逻辑的体现。
色调有明晦之分,冷暖之别,当注入人们的意念后,就有了感情之异,如红色代表勇敢,象征喜庆;白色代表纯洁,也象征悲戚;灰色寓含懒散,代指安于现状;而黑色通常与恶运、不祥相联系。
此时“父亲”的服饰色调是“黑”“深青”,是程度很深的冷色调。联系朱自清在文中叙写的全家遭遇到的坎坷,就不难看出,这浓重阴冷的色调,正映出了“父亲”一家遭到的沉重打击的冷酷无情,烘染出暗无天日、四顾茫茫的悲凄氛围,宣示出“父亲”悲怆沉郁的内心世界。
区区三十余字的服饰描写,就是这样从款式、质地、色调三个视角运笔,折射出时代的灵光,映现出复杂的心态,点染出悲戚的氛围,令人读来唏嘘,心境难平;由此聚合而成的旧中国辛苦辗转而生活的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呼之即出,伫立在眼前,久久不去。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7,有删节,作者:周章轼)
二、时文超市
背影
蒋文学
我的朋友,在灯影下,给我讲了一段吃苦瓜的故事:
“我们广东人都喜欢吃苦瓜,有一次,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作巡回宣传。回来时,吃到新鲜菜——一盘炒苦瓜。吃得真算得意,很快就吃了大半盘。这时候,我们的将军也来到饭厅吃饭,他在那边桌上,大口地边吃边听作战参谋在身旁向他汇报战争的情况。他看到我们这些搞宣传的人们刚刚回来,就热情地过来和我们闲谈。
“直到有人来告诉他,开会的时间到了,他才想起该走了。可是,他还没迈出第一步,又转身回来。望着我们的脸说:‘你们吃的苦瓜如果没有吃光,是不是可以分我一点儿?’
“这时我才想起,原来湖南人也是喜欢吃苦瓜的。不过我们觉得,我们剩的未免太少了点儿。如果我们能记得湖南人也是喜欢吃苦瓜的,我们早就会分给他了。
“现在,只剩了一个盘底儿,又是吃剩下的,实在不好意思。但是他满不在乎,这就使得我们也觉得不该在乎了,索下把剩的不多的苦瓜,连盘子都端了给他。他亲手端过去,连声笑着说:‘谢谢。’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平直的背脊,轻快的脚步。我心里想:他不是别人,他是我们的将军!这个称号,和他是多么相称呵!”
在灯光下,我似乎跟着他的话音,也看到了一个正直的背影。
这位将军经常走在我们行列的前头,所以,我们也经常见到他的背影!
提示:《背影》是一篇表现角度新颖奇巧,意蕴深厚,感情丰富,含蓄凝练的记叙性散文,作者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的写作模式,以不落窠臼、颇为新奇的表现角度,截取了将军平常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撷取一件生活小事,写将军在饭厅和“我们”一起吃饭,并向“我们”索取盘底剩下的苦瓜吃的故事。其中,以特写镜头推出将军端过苦瓜去时的背影——“平直的背脊,轻快的脚步”。笔墨经济,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令人深思遐想,感动不已。成功地刻画了将军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揭示了将军和战士之间那种朴实而真挚的感情。品读此文,可将它与朱自清的《背影》作比较,评析两文在语言、内容、情思和写法上的异同,以求妙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