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示例2» 正文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示例2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八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822
概要:第一场[安陵国]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 www.xuehuiba.com 秦国。]第二场[秦国朝廷]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秦王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示例2,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

www.xuehuiba.com

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暴,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八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