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范进中举» 正文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范进中举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806
概要:范进是广东南海县人。小说对范进这个人物的描写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写他中举之前,第二个段落写中举之时,第三个段落写中举之后。通过这三个段落,我们可以看看在当时科举制度下,在以八股文来衡量人的学问、文章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一般的读书人、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心灵是什么样的情况。小说通过范进这个人很生动地揭示了当时读书人的心灵。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段落,范进中举之前。范进中举之前又分两个小段:一个是进学之前,就是考中秀才之前;一个是进学之后,即考中秀才之后。进学之前是范进经历的很漫长的阶段。小说写范进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了,在30多年当中,他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已经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范进整整考了35年的时间。在这35年中,他经历了十二三场的考试,但他始终是一个童生,童生是刚刚起步,参加初试,还没有真正获得科举考试的名分。要有一定的名分,得是秀才,才算进了学。没有秀才的身份就不能进学,还是一个老童生。像范进这样的老童生在当时是很多的。小说前面描写的周进也同样是个老童生。范进也好,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范进中举,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范进是广东南海县人。小说对范进这个人物的描写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写他中举之前,第二个段落写中举之时,第三个段落写中举之后。通过这三个段落,我们可以看看在当时科举制度下,在以八股文来衡量人的学问、文章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一般的读书人、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心灵是什么样的情况。小说通过范进这个人很生动地揭示了当时读书人的心灵。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段落,范进中举之前。范进中举之前又分两个小段:一个是进学之前,就是考中秀才之前;一个是进学之后,即考中秀才之后。进学之前是范进经历的很漫长的阶段。小说写范进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了,在30多年当中,他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已经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范进整整考了35年的时间。在这35年中,他经历了十二三场的考试,但他始终是一个童生,童生是刚刚起步,参加初试,还没有真正获得科举考试的名分。要有一定的名分,得是秀才,才算进了学。没有秀才的身份就不能进学,还是一个老童生。像范进这样的老童生在当时是很多的。小说前面描写的周进也同样是个老童生。范进也好,周进也好,他们名字都有一个“进”字,可他们通过这么漫长的科举道路的跋涉,却一直进不了学,小说这样描写是很有意味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人名,但名字中有一种意味。

小说描写范进一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这个时候已经是12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的,非常猥琐、非常悲凉的图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入考场以后,因为年纪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几块。这是非常悲凉的形象。这种悲凉的形象一出场就给人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一考再考?这要了解当时的实际状况。当时的读书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并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路可以走,他所能走的路是非常狭窄的,就读书应举这么一条路。天下的读书人很多,这么多人都挤在一条小胡同里,为什么不去找别的路呢?比如去经商,去学医什么的。为什么就非得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呢?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这诱惑力就是,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你跃不过它,又怎么样呢?小说写范进,虽然这么多年的科举考试一直考不上,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样一种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的,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但他们到底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跃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那么,为什么范进这样的人,这么长的时间考不中秀才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当时的人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在的,怎么我的文章很好,但考官看不上

www.xuehuiba.com

呢?所以只要文章能中考官的意就行了,要揣摩考官的意图,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考生自己的文字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是一种很古板、很死板、很教条的写作,但这种很死板的写作也能体现某种文学的或文字的才能,所以很多十来岁、二十来岁的人,也能考中进士。那么范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描写: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周进来考童生,已经有了一种先验之见,因为周进很长时间的科举考试连童生都没考上,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款买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考上了举人他才考上了进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特别关照范进。小说有很生动的描写:周进看范进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感觉的是,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根本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他心里想,怪不得三次都没有进学。但他想还是再看一看,所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而这一看看出点门道、看出点意思来了,所以又硬着头皮再看第三遍,看了第三遍后,他才恍然大悟,说了这样的话:“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天地间之至文”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了。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他说:“真乃一字一珠!”那一字一珠的文章他怎么第一遍就没看出它真金的闪光呢?这就很奇怪了。他也在讽刺自己,实际上文字到底有多好呢?读了一遍、两遍、三遍,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看完后他就感叹了:“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所以,别的卷还没看,他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就中了秀才。

范进的个人生活是非常贫困的,那么他的家庭生活又怎样呢?小说里又有一段描写: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这个屋子破破烂烂的,没有什么家具,没什么豪华的摆设。他的岳父是卖肉的,叫胡屠户。本来卖肉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在范进面前他有特殊的富态,因为他有钱,范进没钱,经常要靠他的资助,范进一家才能勉强度日。这个时候范进对他说:我中了秀才了,我想到省城里去考举人。胡屠户把他臭骂一顿说:你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分了,这就是你的命了,再想考举人,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别说吃天鹅肉,连天鹅屁也吃不到了。他看不起范进。于是范进悄悄地向别人借了钱,就去考试了。这是范进中举之前,主要写他的悲惨的境遇,同时也写了造成这种悲惨境遇的社会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