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范进中举» 正文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范进中举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806
概要:鲁迅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从小说对胡屠户的描写可以看出来。胡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叫做“前倨后恭”。前面非常倨傲,后面又很恭敬。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他没事儿就骂他,甚至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这么多年,不知道贴了多少钱去资助这一家人,因为这是他女儿家,没有办法。他说:“不知我积了什么德,才让你考中秀才。”范进向他提出考举人的时候,他破口大骂,把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吐了一口痰到他脸上,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口气非常傲慢。可是在范进中举的时候,他把范进送回家,看见范进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皱皱巴巴的,一路上不知给范进的衣服扯了多少下,想把它扯平了。小说写范进中举后送给他银子,他当时就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他的嫌贫爱富表现得极为真实。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范进中举,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鲁迅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从小说对胡屠户的描写可以看出来。胡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叫做“前倨后恭”。前面非常倨傲,后面又很恭敬。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他没事儿就骂他,甚至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这么多年,不知道贴了多少钱去资助这一家人,因为这是他女儿家,没有办法。他说:“不知我积了什么德,才让你考中秀才。”范进向他提出考举人的时候,他破口大骂,把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吐了一口痰到他脸上,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口气非常傲慢。可是在范进中举的时候,他把范进送回家,看见范进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皱皱巴巴的,一路上不知给范进的衣服扯了多少下,想把它扯平了。小说写范进中举后送给他银子,他当时就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他的嫌贫爱富表现得极为真实。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才有范进不懈地跋涉在科举的道路上的表现。当然这里也写出胡屠户这个特殊的人,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描写。

小说还有一个很生动的讽刺,也是描写特别精彩的,就是对范进本身的描写。讽刺有不同的程度,较低程度就是诙谐的笑,较高层次是像火一样非常辛辣的讽刺。在范进中举前,作者主要是写他既可悲又可怜;在范进中举之后,作者则更多地采用“婉而多讽”的写法,没有直接写他,而是通过他的言论和行动揭示出他的丑恶内心,这时候更多地是用冷峻的讽刺的笔调,不留情面地揭示他内心的丑恶。特别是第四回,写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后来又中了进士,中了进士更是忘乎所以。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到处卖弄自己的学问,让人家对他仰慕,甚至恬不知耻地说:“苏轼是我朝的普普通通的人,凭什么大家都夸扬他呢?”他连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都不知道。就是这种淡淡的描写,通过人的言论,人的行动,揭露了他既无知又无耻的嘴脸。这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扭曲人的人格、心灵的社会现象的入木三分的揭示。

总体上看,在《范进中举》这个片段当中,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让人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文人共同的命运。当然造成这种命运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是那个社会逼他们这样做的,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所以他们极力步入科举之路,而在极力的步入科举之路后,他们又忘乎所以,忘记去改变这种制度,忘记去改变这个社会,而且与社会风气同流合污。作者并不是采取很尖锐的批判的态度,而是采取客观的、冷静的描写方式,在这种描写当中,让读者在笑的同时感受到非常深沉的悲哀,对社会、对文人的道路都引起了思考。我希望通过这个小说片段的讲评,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读书人的社会状况。

(选自《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五、投向科举制度的匕首(吴微)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全篇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又骂了一顿”,写范进在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贺喜”和教训以及后来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而被骂的情形。作者借胡屠户之口,介绍了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吃的是“每日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同时,又利用胡屠户“贺喜”时对女婿的教训,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猥琐和麻木不仁。屠户岳丈一顿市侩的教训竟然使范进“唯唯连声”,“千恩万谢”。而当范进向其借钱参加乡试时,又被夹七夹八的骂得“摸不着门”。偷试回来,又遭其痛骂一顿。这样,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刻画了范进科场乞丐的典型形象,也揭示出社会风气对人的灵魂的扭曲和异化。为下文中举发疯作了铺垫。第二部分从“到出榜那日”至“邻居各自散了”。写范进喜极发疯,再被“打”醒的情景。形象、深刻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及众人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中先宕开一笔,让范进斯文扫地,为解家中无米之炊而去集市卖鸡换米。再写报录人报喜,邻居急告。范进确认自己“中了”后,喜极而疯。紧接着围绕救醒范进,描写了众人的活动和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和势利小人嘴脸,第三部分从“范进迎了出去”至篇末。主要描写张静斋对范进的攀亲贺喜,送钱送房,极尽恭维拉拢之能事。进一步展示世态炎凉。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感而能谐”。本篇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讽刺艺术。

首先,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

www.xuehuiba.com

果。例如,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的对比,勾画出他的形象特征。第一次“贺喜”:当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虽中了相公,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要立起“规矩”,不能有失“体统”。吃、喝加教训到日西时分才离去。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第二次“贺喜”,是在范进中举发疯的时刻。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今日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而且“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二次“贺喜”,态度前倨后恭,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