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词曲四首» 正文

古代诗词曲四首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189
概要:教案示例之一古代诗词曲四首教学目的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教学设想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教学过程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杜少府之任蜀州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这首诗是送别之辞。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3 讲析内容。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
古代诗词曲四首,标签: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教案示例之一

古代诗词曲四首

教学目的

  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

  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教学设想

  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

  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

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这首诗是送别之辞。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

  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

  3 讲析内容。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3、4 句说我现在跟你离别并非只是你远游他乡,我也是“宦游人”啊。王勃是山西人来到长安做官,客中作客,越发彼此同感。5、6两句自然跟3、4句相连,成为千古绝唱,使对方得到很大的宽解和安慰,真是水乳jiao融。这样,7、8两句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一般送别诗的“流泪”和“伤感”,而有着博大气势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艺术手法:从炼句看,开头两句写博大无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别者跟被送别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儿女之情,可算笔力千钧,浑然天成。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

  二、根据课文注解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后来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他又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

  王勃的生卒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据考订,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岁。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

  这是一道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动词,前往。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课文讲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què),帝王宫门前的望楼,也指城门两边的观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郭宫殿。“辅”(fǔ),辅佐,夹辅,卫护。“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一带的地方(今陕西潼关以西的地区)。“辅三秦”即“辅以三秦”,以三秦为辅。“风烟”,随风飘散的烟。“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的渡口,这里泛指蜀地。“城阙辅三秦”写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要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州。“城阙”显示长安的气势,“风烟”显示远处的迷蒙。作者在长安,心已经向往于友人即将去到的蜀州,一个“望”包含无限深情。

  教师参考:

  关于“三秦”:秦之后,项羽曾将长安一带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统称三秦。关于“五津”: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宦游,也称游宦。“与君离别意”是说和你分别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说两人都是他乡的人。“我”来长安,“你”去蜀州,临别时有无限深意,作者自己远离乡土,又逢别友,十分感慨。他就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安慰临别时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天涯”,天边。“比邻”,近邻。比,紧挨着(按:比,旧读bì,今通读bǐ)。“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邻。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势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儿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湿。“沾巾”指哭泣。这两句诗是说不要在分别的地方(也是指分别的时刻)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在全诗结尾处,作者勉励朋友,也勉励自己:在即将分手时,不必作儿女情态,依依惜别,涕泪沾衣巾。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

[1] [2]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古代诗词曲四首》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