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免费教学案4» 正文

《记念刘和珍君》免费教学案4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949
概要:对反动政府、对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鲁迅极度憎恶。 ③对中间状态的庸人,哀其不觉醒,鲁迅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6.研读第六、第七两节。 这一部分总结教训,谈意义。有两句话要引起注意。“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三一八死难惨重,四十多位青年的死给鲁迅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但是他的思考冷静深刻,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特质。他颂扬刘和珍等烈士的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她们的斗争方式。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性质不是靠请愿就能改变甚至推翻的,他深刻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醒。他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一段话告诫民众,要变换斗争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他没有直说。其时在中国南方,武装铲除军阀的意识已经很强。三一八以后,段政府通缉的50人名单中有鲁迅,这与他的“反政府宣传”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七节讲了三点“意外”,重点却落在“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上,鲁迅甚至认为“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而对请愿本身,他
《记念刘和珍君》免费教学案4,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对反动政府、对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鲁迅极度憎恶。

③对中间状态的庸人,哀其不觉醒,鲁迅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6.研读第六、第七两节。

这一部分总结教训,谈意义。有两句话要引起注意。“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三一八死难惨重,四十多位青年的死给鲁迅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但是他的思考冷静深刻,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特质。他颂扬刘和珍等烈士的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她们的斗争方式。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性质不是靠请愿就能改变甚至推翻的,他深刻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醒。他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一段话告诫民众,要变换斗争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他没有直说。其时在中国南方,武装铲除军阀的意识已经很强。三一八以后,段政府通缉的50人名单中有鲁迅,这与他的“反政府宣传”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七节讲了三点“意外”,重点却落在“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上,鲁迅甚至认为“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而对请愿本身,他的评价很有限。——这里需要说清一个问题,他有很强的辨析形势的能力,对反动派的本质看得一清二楚,他早就不相信这个政府,虽然他还没想到政府会杀学生。鲁迅不赞同请愿的方式,可是当得知学生遭受屠杀后,他立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理智与情感。19世纪70年代末,巴黎工人准备起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条件不成熟,不主张行动,可是当公社起义后,他们立刻坚定地

www.xuehuiba.com

站在起义者一边,——因为这是立场问题。鲁迅在三一八问题上的做法与马恩相似。

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冷峻的态度和理智的分析,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成熟。

四、通过讨论,自主小结,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要点

1.小结:鲁迅的“爱”与“恨”

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

①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托了无限的哀思。

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不断地看到青年以各种方式死于非命。鲁迅是智者,思虑周密,也很冷静。他的小说中写过许多人的死,惟独对夏瑜的死表现出极度的崇敬,夏瑜是先知先觉,却死得寂寞清冷。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②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

反动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略)

2.以研讨方式,提升对文章的总体认识。

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这三者有没有关系?鲁迅为什么很注意“庸人”的存在?鲁迅的笔触为什么涉及“无恶意的闲人”?

“惨象”是段政府制造的,“流言”是反动文人制造的,庸人只不过以这些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而已,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其间的关系,就能发现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他对中国社会状况的洞察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那么庸人呢?表面上看,不过是看看杀头,以烈士的鲜血作为谈资,但是这中间有深层的内涵。

专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觉维护,还有不觉醒的人民的不自觉的维护。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急风暴雨的革命运动中去的。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鲁迅对反动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于民众的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无恶意的闲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这类人有过深刻体验。47位青年的死,能否唤醒国人?无恶意的闲人不过以此为“饭后的谈资”,而时光流逝,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鲁迅极其敏锐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想《药》中茶馆里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能知道,三一八惨案47个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他担心的是“在沉默中灭亡”,而并不怕“在沉默中爆发”。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②鲁迅的情绪:绝望与希望

鲁迅从知事时起,在这个国度就没听到过什么值得愉快的事:甲午战争的中国战败赔款,庚子义和团之乱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巨额赔款,反清斗争徐锡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鱼龙混杂,洪宪丑剧,张勋复辟,北洋军阀的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40多岁的鲁迅,经历了无数“从希望到失望”,他的内心是悲凉的。而这一次“政府”竟杀害爱国学生,他受到强烈的刺激。虽然他还在用自己的呐喊去慰藉战士,但是他对这个世界是看透了。几年以后,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又一次悲愤地发出“这是怎样的世界呢?”有人说,鲁迅的一生,一直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彷徨,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教学资料

1.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册第七十章

2.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等人文集中的相关文章。(略)

上一页  [1] [2] [3]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