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正文

游褒禅山记

[12-02 20:03:4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413
概要: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过程(www.xuehuiba.com)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 www.xuehuiba.com 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二、整体感
游褒禅山记,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www.xuehuiba.com)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

www.xuehuiba.com

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2.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l)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议论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段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2.诵读第三段。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

www.xuehuiba.com

,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