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语文免费教学案-祭十二郎文» 正文

语文免费教学案-祭十二郎文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639
概要: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教案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
语文免费教学案-祭十二郎文,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

www.xuehuiba.com

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 所怙( ) 殁( )

  汴( )州 孥( ) 薨( )

  嗣( )位 殒( )生 奴婢( )

  窆( ) 尚飨( )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