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免费教学案» 正文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免费教学案

[12-02 20:25:22]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8930
概要: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 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这个统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但可供我们参考。 摘自蒋立甫《诗经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5 离 骚(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免费教学案,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
   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这个统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但可供我们参考。
   摘自蒋立甫《诗经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5 离 骚(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⑵基本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写于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373句,2490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对于诗题“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段话对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离骚》的篇名作了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
   东汉的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与司马迁的见解大致相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将“离骚”解作“别愁”,意为“离别之愁”。现代有的学者则认为:“离骚”是联绵词,意义与“牢骚”二字相同。
   课文节选的是《离骚》中开头的第一、二、三节。
   第一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字余曰灵均”,共8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称号。颛顼是楚国的先祖,也是屈原的先祖。《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苗裔”,指后代。朱憙《楚辞集注》:“苗裔,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全句是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子孙


上一页  [1] [2] [3] [4] 


Tag:高三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