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
[05-14 00:37:3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历史评课稿 阅读:8794次
概要: 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2、评价汉武帝 (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者,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着效果的重要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秦皇汉武”成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标签:历史评课稿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2、评价汉武帝
(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者,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着效果的重要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过: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
专题复习四 丝绸之路(附示意图)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着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西域开通后,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作用:(1)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专题复习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
(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等。
2、意义: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着名少数民族政治家。
专题复习六 贞观之治和评价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A、政治方面:(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2)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3)合并州县,精简机构。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C、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
D、法律方面: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
2、评价唐太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两点:a、要历史地看问题;b、要论从史出。)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生。他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阁屡有兴作,犬马鹰 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专题复习七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到达天竺后,玄奘用大约十七年的时间研习佛法。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玄奘及其弟子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唐朝中外交流
唐朝中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中国高僧到日本教授,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而“玄奘西行”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玄奘西行求法和译经活动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2、评价汉武帝
(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者,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着效果的重要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过: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
专题复习四 丝绸之路(附示意图)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着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西域开通后,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作用:(1)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专题复习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
(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等。
2、意义: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着名少数民族政治家。
专题复习六 贞观之治和评价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A、政治方面:(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2)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3)合并州县,精简机构。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C、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
D、法律方面: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
2、评价唐太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两点:a、要历史地看问题;b、要论从史出。)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生。他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阁屡有兴作,犬马鹰 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专题复习七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到达天竺后,玄奘用大约十七年的时间研习佛法。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玄奘及其弟子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唐朝中外交流
唐朝中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中国高僧到日本教授,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而“玄奘西行”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玄奘西行求法和译经活动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Tag:历史评课稿,历史评课稿范文,评课稿 - 历史评课稿
上一篇: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2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八年级历史评课稿
- · 初三历史复习课评课稿
- ·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 · 我的评课稿
- ·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评课稿
- · 教师如何评课
- ·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
- · 高一历史评课稿
- · 2017年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
- ·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