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热点解题方法1
[05-14 00:37:3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地理评课稿 阅读:8943次
概要: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2、对图象处理过程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 。 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 ④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④。或甲、乙、丙、丁。 3、注意地理试题均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主题要求、答题方向和提示条件。 三、应对审题能力薄弱环节 (一)学会审题 A、选择题的审题步骤 排错法:(1)题肢本身错;(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 排异法:(1)张冠李戴;(2)因果倒置;(3)二次推理 怎样"排错""排异":(1)审题干;(2)审要求;(3)审题肢 B、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步骤 主观性试题的类型:①判断分析法;②理解说明法;③归纳演绎法;④比较分析法 ⑤综合分析法 审题过程及内容: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
2017年高考地理热点解题方法1,标签:地理评课稿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2、对图象处理过程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 。
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
④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④。或甲、乙、丙、丁。
3、注意地理试题均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主题要求、答题方向和提示条件。
三、应对审题能力薄弱环节
(一)学会审题
A、选择题的审题步骤
排错法:(1)题肢本身错;(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
排异法:(1)张冠李戴;(2)因果倒置;(3)二次推理
怎样"排错""排异":(1)审题干;(2)审要求;(3)审题肢
B、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步骤
主观性试题的类型:①判断分析法;②理解说明法;③归纳演绎法;④比较分析法
⑤综合分析法
审题过程及内容: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条目考和什么热点。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C、材料论述类的解题方法
1.读懂题目--否则答非所问,劳而无功
2.回归教材--否则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体思维--否则缺乏全面,难有创意
4.多法并用--否则不属开放,背离改革
5.自然衔接--否则思路难清,高分无缘
D、漫画审题方法
一审标题--抓住"画眼";
二审画面--顾及"边角";
三审文字--找准"钥匙";
四审夸张--弄清"外音"
(二)三科综合命题的"切入点",要着力托展相关认识
"切入点"无法预测,但有规律可循。文综命题的热点+兴奋点+知识点=切入点
热点:确定热点的参考依据: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
二是带有战略意义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的价值观。能强烈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问题。
三是既是社会热点又与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交叉热点。--以纲为纲
四是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关注那些持续性的热点。如人口、资源、环境;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和谐发展,物价。
五是选取时政的地域应以国内为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六是国际或国内的特大事件。如北京奥运会,东南亚海啸,新能源危机现象,13亿人口日等。
兴奋点:命题的知识点与认识、理解、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存在着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便是文综命题的兴奋点。
知识点:仅靠单科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而发挥三科综合优势,能美满解决的问题便是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1、政治学科从有关经济的理论和规律性角度去阐述。
2、历史学科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以及相关问题。(使用史实)
3、地理学科从地域的横向角度,阐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及相关问题。在一个问题上的,交叉点上的知识就能成为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三)研究设问 准确作答
1.意义类、利于类--拓展思维,言之有理,说法不错。
2.反映类、概括类--直接概括材料中蕴涵的教材观点。
3.启示类、认识类--联系实际,重在说明自己怎么做。
4.说明类、理解类--围绕要求,三问三答,形成整体。
5.辩析类、评析类--正误评价,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6.建议类、打算类--广泛代表,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二、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第二联系教材,拓展思维,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教材与试题材料的联系,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析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题的"设问",以设问为线索,联系原理、规律。联系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答题时要在设问的引导下,认真理清思路,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归纳,条理清楚地解答,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特别是对简答题,务必要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2、对图象处理过程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 。
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
④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④。或甲、乙、丙、丁。
3、注意地理试题均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主题要求、答题方向和提示条件。
三、应对审题能力薄弱环节
(一)学会审题
A、选择题的审题步骤
排错法:(1)题肢本身错;(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
排异法:(1)张冠李戴;(2)因果倒置;(3)二次推理
怎样"排错""排异":(1)审题干;(2)审要求;(3)审题肢
B、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步骤
主观性试题的类型:①判断分析法;②理解说明法;③归纳演绎法;④比较分析法
⑤综合分析法
审题过程及内容: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条目考和什么热点。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C、材料论述类的解题方法
1.读懂题目--否则答非所问,劳而无功
2.回归教材--否则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体思维--否则缺乏全面,难有创意
4.多法并用--否则不属开放,背离改革
5.自然衔接--否则思路难清,高分无缘
D、漫画审题方法
一审标题--抓住"画眼";
二审画面--顾及"边角";
三审文字--找准"钥匙";
四审夸张--弄清"外音"
(二)三科综合命题的"切入点",要着力托展相关认识
"切入点"无法预测,但有规律可循。文综命题的热点+兴奋点+知识点=切入点
热点:确定热点的参考依据: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
二是带有战略意义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的价值观。能强烈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问题。
三是既是社会热点又与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交叉热点。--以纲为纲
四是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关注那些持续性的热点。如人口、资源、环境;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和谐发展,物价。
五是选取时政的地域应以国内为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六是国际或国内的特大事件。如北京奥运会,东南亚海啸,新能源危机现象,13亿人口日等。
兴奋点:命题的知识点与认识、理解、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存在着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便是文综命题的兴奋点。
知识点:仅靠单科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而发挥三科综合优势,能美满解决的问题便是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1、政治学科从有关经济的理论和规律性角度去阐述。
2、历史学科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以及相关问题。(使用史实)
3、地理学科从地域的横向角度,阐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及相关问题。在一个问题上的,交叉点上的知识就能成为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三)研究设问 准确作答
1.意义类、利于类--拓展思维,言之有理,说法不错。
2.反映类、概括类--直接概括材料中蕴涵的教材观点。
3.启示类、认识类--联系实际,重在说明自己怎么做。
4.说明类、理解类--围绕要求,三问三答,形成整体。
5.辩析类、评析类--正误评价,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6.建议类、打算类--广泛代表,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二、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第二联系教材,拓展思维,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教材与试题材料的联系,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析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题的"设问",以设问为线索,联系原理、规律。联系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答题时要在设问的引导下,认真理清思路,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归纳,条理清楚地解答,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特别是对简答题,务必要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地理评课稿,地理评课稿范文,评课稿 - 地理评课稿
上一篇:2017年高考地理热点解题方法2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