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老马与蚁》阅读答案
[10-01 04:03:52]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8977次
概要: 阅读《师老马与蚁》,完成第8—11题。(11分) 师①老马与蚁 韩非子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i)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春往冬反() 乃掘地遂得水()(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岁以大穰
《师老马与蚁》阅读答案,标签: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xuehuiba.com
阅读《师老马与蚁》,完成第8—11题。(11分)
师①老马与蚁 韩非子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i)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春往冬反( ) 乃掘地遂得水( )
(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岁以大穰 C.可以为师矣 D.以丛草为林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1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8.(1)同返,返回 于是,就 (2) C
9.老马之智/可用也
10.(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2)略
11.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阅读《师老马与蚁》,完成第8—11题。(11分)
师①老马与蚁 韩非子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i)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春往冬反( ) 乃掘地遂得水( )
(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岁以大穰 C.可以为师矣 D.以丛草为林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1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8.(1)同返,返回 于是,就 (2) C
9.老马之智/可用也
10.(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2)略
11.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Tag: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答案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祖莹勤学阅读答案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阅读答案
- · 《杀虎救驾》阅读答案附译文
- · “秦王怫然怒”阅读答案
- · “刘宠字祖荣”阅读答案
- ·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 · 清兵卫与葫芦 阅读答案
- · 《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
- · 任贤 阅读答案
- · 《误认》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