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答案《游白水书付过》《记游松风亭》阅读答案» 正文

《游白水书付过》《记游松风亭》阅读答案

[10-18 03:53:51]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8464
概要: 12.【预测题】比较阅读苏轼三篇短文,完成(1)—(5)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④,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殆:大概,恐怕。③磓:通“缒”,用绳子拴住物放下去。④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⑤汰:水波
《游白水书付过》《记游松风亭》阅读答案,标签: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xuehuiba.com

12.【预测题】比较阅读苏轼三篇短文,完成(1)—(5)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
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
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④,观山烧火
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
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殆:大概,恐怕。③磓:通“缒”,用绳子拴
住物放下去。④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⑤汰:水波。⑥余甘:橄榄的别称。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①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当恁么③时也不妨熟歇④

『注释』①纵:放;纵步:放开脚步。②死敌:即“死于敌手”,中间省略介词“于”;
后句的“死法”用法同,即“死于法”。 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一
番。
(苏轼《记游松风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折处辄为潭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就林止息
(2)翻译下列语句。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③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3)[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
语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B.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C.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D.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4)[甲][乙][丙]三文语言练达,层次分明。都是以什么为顺序来记游的?[乙]文主要
记游了哪几件事?用简要语言概括出来。
顺序:
事件:
(5)苏轼这三篇文章分别写于被贬黄州、惠州期间,尽管所处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地
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是不变的。这贯穿一致的胸怀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用[丙]文中的一句话来作答,并略作阐释。
①胸怀:
②原因:
③阐释:
12.(1)①只是 ②就 ③曾经 ④靠近
(2)①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②水边的山石上有几十处巨人的脚印
,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③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
得了?
(3)A (4)作者的游踪;浴温泉、赏悬瀑、看佛迹、观山火、月下击水。
(5)①旷达乐观,随缘自适; ②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
么时也不妨熟歇; ③“熟歇”既是旅途意义上的休息, 也暗指仕途之休歇,作者心底早
已顿悟人生,心灵获得解脱,摆脱了官场名利等世俗的束缚,心生旷达。《游白水书付过》《记游松风亭》阅读答案


Tag: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答案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