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1)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2)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sh
www.xuehuiba.comy;—————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 ——————— 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1)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2)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3)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4)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四)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1)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2)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3)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一)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1)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二)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 · 《三颗枸杞豆》教案示例
- · 莺 教学设计示例
- ·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设计
- · 七年级语文下:《诗两首》设计之二
- · 春 课堂教学设计Ⅱ
- · 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学设计示例
- · 贝多芬传(节选)教案示例
- · 七年级语文下:《社戏》设计
- · 《白洋淀纪事》教案
- · 小橘灯 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