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下载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琵琶行» 正文

琵琶行

[10-16 11:59:17]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476
概要: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2.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www.xuehuiba.com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 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
琵琶行,标签: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xuehuiba.com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2.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www.xuehuiba.com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  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互动设计6]  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互动设计7]  分析“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n

www.xuehuiba.com

bsp;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劝学
《琵琶行》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