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两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一)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元春灯谜:爆竹
【简析】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这里前二句比喻的是贾元春入宫为贵妃以后,声势煊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之间股战战而“胆尽摧”。后二句则暗示贾元春的受宠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贾家的荣华富贵顷刻土崩瓦解。A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概念——咏物诗
?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三、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 2、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四、诗作解读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1、诗人简介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着作作郎。长于歌诗,性好诙谐。贞元初,因作诗讽嘲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子 www.xuehuiba.com
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辛弃疾《定风波》)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3、内容解读
*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积:指时间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这两句说,古蜀国国君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冤魂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对此传说提出质疑,又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多,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个呢?
写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黑暗现时的不满。
4、主旨分析: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 · 语文免费教学案-三块钱国币
- · 闺塾
- ·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 · 语文免费教学案-《巴尔扎克葬词》
- · 祖孙之间
- · 《窦娥冤》教学设计
- · 散文诗两篇
- · 语文免费教学案-药 免费教学案示例二
- · 语文免费教学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 · 语文免费教学案-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