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身教重于言教.见识了知识渊博之 “ 庐山真面目 ” ,青年人难免的血性与自尊促我暗下 决心,要以练习瑜伽的那种耐性和长性在知识的海洋中风雨飘摇一番.不料,作为青年学者 的顾问与教练为我们开出的第一道知识快餐竟是四书五经.试想一下,杰克逊的摇滚还在耳 边缭绕却要即刻转听大秦古音会有怎样的心情?这就如同少年听戏,事先就有油然而生的倦 意,我称之为思想过敏.在过敏中求耐性与长性几乎成为不可能.在我搔首皱眉之际,反观 周围几位伙伴已是尚未开卷却满腹经纶,一触四书有如迷途于沙漠里的牧师发现一本圣经一 样欢声雀跃,我立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借此探一探杜维明、刘述先是如何用现代人纤纤 之手触动中华文化的键盘,将花果飘零奏成一阳来复,进而响成新的春天的.此时,对知识 的欲求似乎已超出辩论输赢之功利需要.这一难得勃然升华之感不失时机地转成催我钻入文 化典籍的兴奋剂.虽说人生业已二十多个春秋,心智却仍幼稚,自己的观点见解极易为名人 雅士所动,故大谈之乎者也.孔孟之道同时也念念不忘身旁摆上几本萨特与福柯的文章,以 求在古今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学识的中庸绝非由老成练达所铸,是恐为他人左右的堡垒, 知识脆弱的屏障.
久而久之,终究也学会了一点中西纵横比较参照,古今上下贯通串联的方法. “ 唯手熟 尔 ” 是卖油老翁谦虚之词,辩论场上的论点应对,引证反驳,词锋相接要做到总体上处于从 容自如的境地,在人眼中也算是无他,唯眼熟尔、唯耳熟尔、或唯嘴熟尔!孰不知一个 “ 熟 ” 字该是由多少辛苦酿成!孟子云: “ 人之有德慧求知者,恒存乎病疾 ” .
训练场毕竟只是世界小小的一角,推广至社会、国家、国际的空间,人 类智慧与文明的提升发展不正是知识的竞争与撞击的结果吗?适者生存在现代社会中不再体 现为用坚强的体魄与寒冷、巨兽、顽石作抗争,而是用智商与知识同外界恶劣的环境作搏斗 .丹尼尔的科学技术决定论,托夫勒的信息独霸论,王沪宁先生的智商优势论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辩论场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场.思想、智慧的撞击与反弹尤为直接、激烈.当对方陈 词中所蕴含的种种观点、原理、逻辑推导如排山倒海般向你倾来的时候,当然你可以不理不 睬自说自话,此种对对方的攻击毫无反应的做法只能算是下品的辩论技巧.真正果敢勇猛、 准确、犀利的应对,才能博得评委的青睐,奠定胜局的基础.他谈甲对乙的决定作用,你必 谈乙对甲的反作用;他谈孔子云 “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 你必反诘孔子不也曾如痴如醉 欣赏南子的美貌吗;他言康德的善良意志,你必云康德对人之恶性、自私性的肯定;他搬韦 政通,你必抬杜维明 …… 对方陈词中的观点、立论、逻辑事先皆在暗处,场上不及一秒的反 应时间是谈不上同辩友耳语商榷,或做什么翻书看笔记的把戏的.若不是平时知识积累具一 定规模,辩论队员必将会在场上王顾左右而言它,甚至到一时语塞、不知所云的境地.子曰 :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这句话固然有自命清高的酸味与 等级观念的腐气,但辩论立场的依据确不能来自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之琐谈,或是江湖艺人 之谐语,而应出自大家巨匠之鸿篇巨论之中,固要求辩论员具有极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功底 ,也就是个个要是青年才俊.既是才俊则必也是孔子之 “ 中人以上 ” 者.参加辩论赛的各路 辩手大多具有任对方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之侃侃引证,自己持机滔滔不绝上下纵横,本末源 流作反驳的本领,真可谓是任你如何 “ 语上 ” ,我也能接 “ 上语 ” .辩论赛实际上是知识的 较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有不慎,犯了将奥古斯丁等同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错误,将自己 归依到 “ 中人以下 ” ,任对方恣意拥 “ 语上 ” 之态做反驳,其结果可想而知:非但轻松地成 为输家,且过于潇洒地成为贻笑大方的楷模.
心理素质的好坏是运动竞技取胜的重要一环.辩论场队员的心理素质也是辩论取胜的关 键.运动场上心理冷静平稳可只管你沉默地如风驰电掣的奔跑就成.辩论场上的心理冷静平 稳绝对不是要求你沉默不语,实践 “ 沉默就是最好的反驳 ” 的格言,而是要求你冷静平稳地 调动以往的知识资源做有效的回应. “ 知识就是力量 ” ,则是辩论场遵循的重要原则.说到 底,辩论场上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知识修养的多少.
辩论场上心理素质好坏不仅体现在刀来剑往的应对上,且体现在唇枪舌剑的反驳中队员 的风度气质上.凡在必分输赢的场合,总能看到因赛场争雄,同窗好友一夜之间顿成路人的 事例.辩论赛有胜方、败方之分,冠亚军之物质奖励也颇为悬殊,其间火药味不会不浓,但 辩论赛毕竟必须贯穿以辩会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境界.常言道: “ 说时容易,做 时难 ” .倘若对方引证一个几乎可置你方立场于死地的观点,你又想不出妙招挡架,便极可 能以为对方丝毫情面不讲,从而自己血压升高,语速加快,苛刻挖苦之辞鱼贯而出,原先那 个绅士淑女派头荡然无存,落入了谩骂、无端攻击的窘境.反之,当时若能及时调动知识底 蕴,行以毒攻毒之招,用避实就虚之计,言词自然可入情入理.将成稳大度、从容不迫之风 度气质昭然于众,必令评委和观众赏心悦目.言之以理,晓之以情,驳之有度,辩之有节才 是真正辩论之道,否则辩论与街头巷尾的吵架叫骂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组队辩论不但要求每个队员才高过人,更要求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一个人的文化知识 底蕴不可能在短期里为其他队员所了解,其深浅厚薄队员之间只能略知一二.辩论场上你来 我往的应答不能单靠个别人独领风骚,得靠四人集体智慧联合出击.一辩谈伯夷、叔齐在饥 寒交迫之时仍恪守道德,不失高风亮节之君子风度.二辩便要有伯夷、叔齐曾是王子贵族的 知识准备,以防对方攻击.
[1] [2] 下一页
- ·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3
- ·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2
- ·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
- · 论辩赛确立立场的两个原则
- · 给裁判一个让你赢比赛的理由
- · 发问与回答的艺术的探讨
- · 漫话辩论技巧
- ·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三)
- ·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二)
- ·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一)
- · 论辩中的投其所好术
- · 以慢制胜--论辩中的缓兵之计
- · 为争辩定下一个积极的格调
- · 辩论赛技巧
- · 论辩中的缓兵之计
- · 刘大娘临阵不乱,据理而辩
- · 辩论技巧的基础知识1(上)
- · 辩论理论
- · 辩论中的关系
- · 辩论中的立论战术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