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吧学习辅导评课稿地理评课稿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正文

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05-14 00:37:33]   来源:http://www.xuehuiba.com  地理评课稿   阅读:8837
概要: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
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标签:地理评课稿范文,http://www.xuehuiba.com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最常见的形式:风。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上升(运动),高空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的地方下沉(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 高 压流向 低 压。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 (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单圈闭合环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地理评课稿地理评课稿范文评课稿 - 地理评课稿
Copyright 学会吧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学习社区!--学会吧
1 2 3 4 5 6 7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