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十五”发展综述与“十一五”展望
五年,弹指一挥间。
年,发展铸辉煌。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从业人员已达230多万人。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省乡镇企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显示出独特的功能作用
“十五”期间,我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在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随着乡镇企业在农村二、三产业中的发展,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十五”前四年,全省乡镇企业累计发放工资超过509.8亿元,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所占比例均在22%以上。在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区,农民家庭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发展就业效果明显的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十五”前四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新吸纳劳动力近9万人。2010年,预计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34.9万人,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2%左右,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接收城镇待业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方面,我省乡镇企业把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紧紧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积极参与100个一类重点乡镇的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工作,采取项目带动、兴建种养殖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的乡镇企业,有效地拓宽了扶贫重点乡镇贫困群众的增收门路。
---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十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1.6 %(已剔除暂不符合四个条件的企业,下同),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2%。预计2010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可达到418.5亿元。乡镇企业在全省财源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五”前四年,全省乡镇企业上缴税金年均增幅达到13.4 %,部分县(市、区)乡镇企业上缴税金占县级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2010年至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新增部分中有21%来自乡镇企业。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农业县财政收入渠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乡镇企业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五”期间,乡镇企业为我省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功能作用:
乡镇企业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沟通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桥梁。这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围绕资源和市场,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二、三产业。如贵阳市五里冲农产品批发市场原来只是一个城郊小型蔬菜市场,经过投资改造后,现已发展成为我省乡镇企业中规模最大、集散能力最强、配套服务最完善、年交易量达到20亿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场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种农产品,引导大批农民进入市场,有效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批发市场。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架起了沟通城乡的桥梁。
乡镇企业通过合理聚集,成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纵观我省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小城镇,无一不是乡镇企业聚集度高、发展速度快的城镇。兴义市威舍镇1992年建镇时,是一个只有几十户农户的小乡场。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集中连片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上交的税金已占到全镇财政收入的40%,成为云贵两省结合部的重镇。盘县柏果镇围绕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大力发展采掘业和第三产业,去年乡镇企业为镇财政提供的税收达4000多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90%,城镇居民现已接近7万人。修文县扎佐镇充分用好农业部授予的“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优势建设扎佐医药工业聚集区,现入驻医药企业已达13家,年创产值4亿元,上交税金3596万元。红花岗区忠庄镇通过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入驻的17家企业共创造了1.3亿元的产值,解决了1000多人就业。黔南州把发展乡镇企业园区作为大战略来抓,在龙里县谷脚镇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医药工业园区,目前入驻的26家企业去年创造了1.05亿元的税收,占龙里县财政收入的73%,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以及大中专毕业学生共8000余人就业,并拉动服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遵义县虾子镇用辣椒资源做成大市场,自1992年建立辣椒专业市场以来,成交量逐年上升,2010年成交辣椒5300万公斤,交易额达4.5亿元。辣椒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还远销尼泊尔、印度、缅甸、香港、澳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全镇已由原来800米长、8米宽的一条老街,发展成为有6万多人的“辣椒城”。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形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据近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全省9个市(州、地)共形成了52个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区域。这些地方通过乡镇企业的聚集带动了农民聚集,进而带动服务业和市场等非农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壮大了小城镇经济,成为我省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的重要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