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汉堡港的变奏
3、绑货(事件之三)(从“货装妥了。”到“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汉川号决定自己绑扎,船员们艰苦奋战,贝汉廷对绑扎的要求比验货师“更严格”,使“再三吓唬”人的验货师“再也找不出毛病”,他的态度也只好转变过来。通过一场艰苦奋战,汉川号终于胜利完成绑货任务。
为什么德国有经验的老水手都绑不好的货,而多数是新手的汉川号水手却绑好了,连德国验货师都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首先靠辛勤、艰苦的劳动。你看,“手勒肿了,不哼一声;人累瘦了,不肯休息;一个年青的水手磕掉了门牙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说,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耍小聪明侥幸得来
www.xuehuiba.com的,而是靠汗水和心血浇灌而成的。
其次靠高度的爱国主义自觉。自己绑扎,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几万马克的外汇,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而且能锤炼新一代海员,培养和造就人才。更重要的是: 他们深信外国人能干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干。这种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思想,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创造了奇谈,以致连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也刮目相看了。
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态度,才出色的完成了装货、绑货的任务,才“引起了汉堡港的改变节奏”,“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文章至此,对第二部分作了归结,同时也点明了题意。第二部分所写的三个事件突出的是一个“变”字。
三、写汉堡港变奏的热烈场面,赞美引起变奏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文章的末尾,故事的结局)(最后三个自然段)
在故事倒叙完毕之后,这末尾再次呼应前文,从时间上重又回到四月的那个“星期天”,再现那“变奏”的动人情景,写人们对汉川号的热烈赞美。文章对汉堡港“轰动”的描写,恰恰又是对汉川号获得巨大成功的有力衬托。
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引起轰动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文中“躲着”的举动,“笑着”的答话,“挥挥手”的神态,虽是淡淡之笔,却进一步刻画出一个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品质、才干都出类拔萃的高大形象,他就是“一个海员、一个水手、一个船长”祖国忠实的儿子贝汉廷。多好的船长贝汉廷! 人们不禁要从心底发出呼喊: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四化”需要千千万万个贝汉廷。
柯岩同志是作家,也是诗人,象《船长》这样的报告文学,作者正是怀着诗人的高尚的激情,运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写出来的。这里的主人公,首先是生活真实的贝汉廷,同时又是艺术真实的贝汉廷,所以才如此令人感动,给人力量。
第 二 课 时
小结:
一、构思精巧,层层衬托。
从事件来说,课文写的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在汉堡港装船的过程。集中写了这过程中的三个突出事件,即“接货”、“装货”、“绑货”。三件事的写法都是先抑后扬,每次都是以德国人的倨傲为起始,再以他们的“转变”、钦服而告终,因而曲折有致。
从时间来说,课文写的是汉川号出色完成高难度装船任务之后,引起汉堡港空前轰动的那个“星期天”,而这一天之中的事却巧妙地拆开来写在一头一尾,把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用倒叙夹在中间,以此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文似看山喜不平”,平铺直叙,单调板滞是记叙文之一大忌;本文这种精巧安排却不然,它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充分显示了作品构思的精巧。
同样,作品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采用的衬托手法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正有反,有先有后的多层次相衬。先写汉堡港的“按部就班”,为写它后来的突然“变奏”作了反衬;先写汉堡港的“变奏”为后来倒叙汉川号的成功作了烘托;倒叙中,先写港口代理或工头、验货师的倨傲、自恃,为后来写他们的钦佩作了反衬;又为汉川号的威力作了反衬;而汉堡港的变奏,汉川号的威力,又集中地从反面、正面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贝汉廷的胆识和才干。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