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2
赤壁赋2
赤壁赋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以“美读”为桥梁进入文章意境,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接着以“望”字为立足点进一步“悟读”,从而理解作者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www.xuehuiba.com):
一、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二、美读——聆听心声
1、教师带感情范读全文(配乐配图)
师:这是一篇文赋,既有诗歌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之致,老师希望能通过范读全文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传达给大家,请同学们在诵读技巧处理及音乐转换中体验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时内心翻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
3、美读以体会感情(让我们在美读中具体体验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师: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几笔便简洁明快地描绘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①哪几句话是景物描写?江面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边诵边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爽平静——怡然自得)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瀚无边——疏朗开阔)
(月出)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析:“诵”、“歌”: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凌”:任凭一叶扁舟凌越万顷秋江,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豪迈激越。(强化此心境:“浩浩乎”、“飘飘乎”)
③全班配乐朗诵,体验情景交融(乐曲《高山流水》)
平静——愉悦——豪迈
(2)师: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乐地扣舷而歌,却引出了一曲洞箫,幽咽悲凉(“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如何描写?
动情处……余音不绝,缭绕江面……使人如闻其声,也要凄然落泪……
诵读指导: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学生判断重读字)(指名带感情吟诵,配乐《佛上殿》)
(3)①师: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究竟是什么触动了“客”的心弦,从而吹出如此哀怨的乐曲?
触景伤怀:赤壁江月——三国赤壁故事——一代枭雄曹操
②指名诵读塑造曹操形象的语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师:你觉得哪句话最具感染力,能传达内心感慨?
指导: 固一世——之雄也, (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
而今安——在——哉? (激流跌宕——沉重惆怅)
亦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
全班诵读体会
③师: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反观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发出怎样的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人生须臾,登仙乏术,无限空虚怅惘无处倾诉,只好借箫声托付给冷清悲风,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
④师:是不是情感再也无法回升?苏子的哪一句话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宇宙间生生不息)
师: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开朗,最后开怀尽兴,尽得“共适”之趣。
4、小结:情感流淌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至此,我们已聆听到苏轼(主客)心声,要真正走进文章境界,除了“聆听”外,还得与作者产生“共鸣”。
- · 《祭十二郎文》赏析
- ·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 · 内蒙访古分析
- · 文学和出汗
- · 威尼斯2
- · 荆轲刺秦王
- · 杂文四则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神奇的极光 免费教学案
- · 香菱学诗